一、当一个喜欢的女生和你说还欠火候是什么意思
当一个自己喜欢的女生对你说还欠火候的时候,就是说你还有一些地方不符合他的要求。很显然这个女孩子对于爱是有期许的,而且有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的,所以当他还不能给你一份承诺的时候,说明你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的,至于这个欠火候欠到哪里,你只有和他沟通才能知道,如果是能够通过你自身努力弥补的,那应该没有关系,如果你怎么样努力都达不到的要求,那还不如趁早各自安好。
二、什么是火候不到不动声色
1、过多的算计会聪明反被聪明误,但是一点不算计又会被人算计。
2、想儆到不欺人也否被人欺就要学会掌握方式和火候!择时而动。
3、收复金陵之后,曾氏兄弟的声望,可说是如日中天。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爵,世袭罔替;曾国荃一等伯爵。所有湘军大小将领有功人员,莫不论功封赏,上至侯伯,下至省、抚、提、镇无一不有。湘军人物居督抚地位的便有十人,长江流域的水师,全在湘军将领控制之下,曾国藩所保奏的人物,无不如奏除授。
4、此时的曾国藩却在家信透出“不为天下先”的识见。他写道:“天下事焉能尽如人意?古来成大事者,半是天缘凑泊,半是勉强迁就。”
5、“金陵之克,亦本朝之大勋,千古之大名,全凭天意主张,岂尽关乎人力?天于大名,吝之惜之,干靡百折,艰难拂乱而后予之。老氏所谓‘不敢为天下先’者,即不敢居第一等大名之意。弟前岁初进金陵,余屡信多危悚敬戒之辞,亦深知大名之不可强求。今少荃二年以来屡立奇功,肃清全苏,吾兄弟名望虽减,尚不致身败名裂,便是家门之福。老师虽久而朝廷无贬辞,大局无他变,即是吾兄弟之幸。只可畏天知命,不可怨天尤人。所以养身却病在此,所以持盈保泰亦在此。”“谆谆慎守者但有二语,日‘有福不可享尽,有势不可使尽’而已。福不多享,故总以俭字为主,少用仆婢,少花银钱,自然惜福矣;势不多使,则少管闲事,少断是非,无感者亦无怕者,自然悠久矣。”
6、“余斟酌再三,非开缺不能回籍。平日则嫌其骤,功成身退,愈急愈好。”
7、曾国藩在别人满心欢喜的时候还能保持自己冷静辩证的心态,实属不易。
8、曾国藩避祸的第二个重要举措便是裁撤湘军。裁军启念之机,当在同治三年正月,金陵合围之后,盖已胜利在望,此时已可开始思考善后问题。曾国藩在二月初二日致曾国荃信中,确已透露。曾国荃则表示速裁全裁,这与当时郁愤之心情有关。在曾国藩家书中皆可察见二人裁军意图与构想。金陵克复之后,曾国荃坚辞任宫。申请回籍休养,所部必需裁撤乃自然之理。只是曾国荃先期回籍,而裁军之事,则留与曾国藩经理。
9、曾国藩早已知道,那些清军将领自己不行,最忌才能,早已讨厌曾国藩这班书生风头太劲。还有一个比反湘军派力量更大的运动,就是湘军造反运动。反湘军派除弹劾外,又由军机处命令曾国藩,呈报历年经费开支账目,这等于要湘军的命。打了十多年烂仗,你们不发军饷,由我募捐抽厘,拼拼凑凑才勉强开支过去。湘军将领听到这一消息,无不义愤填膺,决心造反。
10、曾国荃、左宗棠、彭玉麟、鲍超四人,召开了玄武湖会议,议决一致反清,肃清君侧,此举被曾国藩及时制止。曾国藩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毅然裁兵,这也是一个原因。
11、在裁军上,曾国藩的计谋手法绝对是高人一等。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前,即计划裁撤湘军。他在两江总督任内,便已拚命筹钱,两年之间,已筹到五百万两。钱筹好了,办法拟好了,战事一告结束,便即宣告裁兵。不要朝廷一文,裁兵费早已筹妥了。
12、裁兵经费筹妥了,裁兵办法拟好了,只等胜利的莅临。同治二年六月十六日攻下南京,取得胜利,七月初旬开始裁兵,一月之间,首先裁去二万五千人,随后亦略有裁遣。人说招兵容易裁兵难,以曾国藩看来,因为事事有计划、有准备,也就变成招兵容易裁兵更容易了。
13、曾国藩的另一高明之处就在于有理有节。对于裁军他很心疼,但是该裁还是要裁的,至于裁的数量,足以抵消朝廷的疑虑就可以了。最高的估计,大概裁去二分之一,约三万人左右,剩下来未裁的还有三万人。这三万人,一部分由曾国荃统率。所以说,实际上并未大裁特裁,清廷如果逼得太急了,曾国藩的手下有的是兵,要蛮干,大家蛮干,要曾国藩做年羹尧,他是不干的。
14、据说后来曾国藩与李鸿章谈及裁军这件事时,颇为后悔,他自认自己顾虑太多,湘军攻战十几年之久,金陵克捷后,慑于各种压力,竟至于解散了亲手建立的军队,自毁长城,寒了将帅的心,实际上等于自杀。湘军众将飘如秋叶,而自己也成了剪翼之鸟,以致“剿捻”无功,备受挫辱。幸赖李鸿章所建淮军,攻灭了捻军,成就了大事。他让李鸿章切记自己的教训,当今八旗、绿营再不可恃,保太后、皇上之安,卫神州华夏之固,全仗淮军。今后,淮军有被议论的那一天,千万不要像老师那样,畏首畏尾,只可加强,不可削弱。乱世之中,手里的军队切不可放松,于家于国都是如此。
15、曾国藩避祸的第三个举措,便是顺应清政府的想法,自己故意制造湘军内部将领之间不和的假象,藉此减少清王朝对自己的猜疑。由此可见,过多的算计会聪明反被聪明误,但是一点不算计又会被人算计。想做到不欺人也不被人欺就要学会掌握方式和火候,择时而动。
三、稍欠火候什么意思
“稍欠火候”常用来形容人的道德、学问、技艺等还达不到要求,比如某个人在某个领域的学习或实践中,能力和水平尚未达到完全成熟或完美的状态,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。也可以用于形容某项工作或计划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,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