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烧博望坡人物(谁火烧博望坡在三国演义中)

一、火烧博望坡故事梗概

1、建安七年(西元202年),刘表企图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,袭取许都,乃派遣刘备领军出击。刘备于是发兵北伐,一直打到叶县,已接近许昌,严重威胁中原安全。曹操调大将夏侯惇、于禁、李典反击刘备,刘备将阵线后撤,选择在博望与曹军对峙。

2、对峙过程中,某日,刘备刻意派出少数军队与夏侯惇交战,并故意败退,而后又烧毁自军营寨。种种迹象使夏侯惇误判刘备无力再战,决定追击,李典劝谏,夏侯惇认为是李典判断有误,故与于禁追击。

3、然而,当夏侯惇、于禁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,刘备的安排的伏兵突然杀出。夏侯惇、于禁应对不及,遭伏兵攻击,而刘备军赵云于此役中生擒敌将夏侯兰。在夏侯惇、于禁陷入困境的时候,李典指挥本部人马前往接应,救下了夏侯惇、于禁。而刘备由于兵力太少,也选择了退军。

二、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简介

曹操一心想平定江南,这一日聚集文武,商议南征。

徐庶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,刘备得之便如虎生双翼;

夏侯惇不以为然,向曹操***,要生擒刘备,活捉孔明。

曹操大喜,立即命夏侯敦为都督,于禁、李典、韩浩为副将,统兵十万,进军新野。

曹操调集大军南侵,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。

诸葛亮调兵遣将,命赵云为前部,诱敌入博望坡;

派关平、刘封备足引火之物,在博望坡等候,初更兵到即可引火;请刘备引军为后援,敌军一到即弃营而走,但见火起再回军掩杀;亮本人与糜竺、糜芳引军镇守新野县城。

关羽、张飞和众将初次见孔明用计,均疑惑不定。

夏侯惇与副将于禁、李典率军来到博望。

夏侯惇欺刘备兵少力弱,放心追赶,时天色已晚,道路狭窄。

李典、于禁恐遭火攻,急提醒夏侯惇,惇猛醒悟,但为时已晚,顿时火光四起,曹军大乱,赵云回军赶杀,刘、关、张亦分头杀出,曹军大败,夏侯惇狼狈逃走。

诸葛亮(181年—234年),字孔明,琅邪郡阳都县(今山东省沂南县)人,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。

早年避乱于荆州,隐居陇亩,藏器待时。

建安十二年(207年)十月,刘备三顾茅庐,始出。

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,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,抗拒曹操,以益州为基地,兴复汉室,此后一直佐刘备。

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,在赤壁打败曹操,取得荆州,西取益州,建立蜀汉,拜为丞相。

建兴元年(223年)刘备死后,后主刘禅袭位,诸葛亮尽心托孤,被封为武乡候,主持朝政。

诸葛亮志在北伐,于是东连孙吴,南收孟获,频年出征,与曹魏交战,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。

夏侯惇(?-220年),字元让,沛国谯(今安徽亳州)人。

汉末年三国时期曹魏名将,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。

曹操起兵,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。

与吕布军交战时,曾一度被擒为人质,又被流矢射瞎左眼。

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,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,筑陂塘灌溉农田,使百姓受益,功勋卓著。

历任折冲校尉、济阴太守、建武将军,官至大将军,封高安乡侯,追谥忠侯。

青龙元年(233年),得以配享太祖(曹操)庙庭。

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,但仍不忘治学。

他为人俭朴,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。

三、有谁知道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的故事

1、火烧博望坡可以说是诸葛亮出山之后的第一战,诸葛亮投靠刘备之后,早就想到了曹操会派大军前来进攻荆州,而刘备驻守的新野又是荆州最北边的前线,早在曹军还没有来的时候,诸葛亮已经开始让刘备招募民众而训练阵法;

2、真等到夏侯惇率领大万大军前来进犯时,诸葛亮早就做好了安排,以关羽、张飞各自率领一支军队作为伏兵,刘封率领一支军队专门放火,刘备和赵云为前锋,以败战引诱夏侯惇进入博望城,最终获得大胜。

3、博望坡战后,刘备一方的赵云俘虏了曹军的夏侯兰。由于赵云与其有同乡之谊,因此向刘备求情赦免死罪之余,更推荐他担任刘备的军正一职;而后刘备接受了赵云的请求。

4、博望坡之战让曹军死伤十分惨重,夏侯惇等将领败逃回许都。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场战役获得了成功,此后关羽、张飞等人对诸葛亮也愈加敬重。而在电子游戏中,博望坡之战也在吞食天地与真三国无双等作品中登场。

5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博望坡之战